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6 08:07:09    

逻辑图表

一、货币政策直接影响政策利率,进而影响债券利率。一般而言,政策利率下行同样会使得债券利率下行。

二、货币政策里面主要关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各项货币市场利率以及贷款利率等三个方面。

①公开市场操作当前主要为逆回购操作和逆回购到期,一般包括7天期和14天期两种,其操作量与操作利率会在一定程度反应货币政策。MLF每月月中到期,观察其如何对冲也可以反应货币政策倾向。

②货币市场利率反映资金市场价格情况,主要包括DR007,SHIBIR等重要利率。一般短周期的货币市场利率有一定的季节性,根据利率的高低也能反映出资金短期的松紧情况。

③国债期货对应的现货利率就是国债收益率,其相关利率还包括了国开债收益率以及同业存单收益率。

④国债期限利差包括三个期货合约对应期限的利差。

(一)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目标与经济政策目标往往是一致的。

(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则是通过对税率的调整、国债的买卖以及财政补贴等来进行的。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卖出国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与物价上涨;而宽松的财政政策则恰好相反。财政政策是除货币政策以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另一种基本手段。

(三)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总需求,将刺激经济发展,而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则在于调控经济过热。

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与利率关系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宽松货币政策下,货币供应量增加,信贷放松,市场利率下降,债券价格走高。紧缩货币政策下,货币供应量减少,信贷收紧,市场利率抬高,债券价格走低。

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OMO)、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贴现政策。

2、货币政策工具介绍

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OMO)、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贴现政策。

两个货币政策工具值得关注,即现在央行的政策利率核心,OMO和MLF。

①法定准备金率: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②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逆回购指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借出资金,并约定好日期将有价证券卖回给交易商的操作,期限一般是7、14、28天。目前,逆回购是央行调控短期流动性的主要政策工具。

③中期借贷便利(MLF)。2014年央行设立的中期借贷便利,主要是向市场投放中长期资金,期限一般是3-12个月,交易对象主要是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实际操作时,MLF资金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即金融机构需要向央行提供符合央行要求的抵押品。目前,央行已经形成了在每个月月中进行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的惯例,且期限都是1年期的。

④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反之亦然。

3、如何观察货币政策态度

  • 市场首先要关注的就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主要是OMO和MLF)。目前,央行已经形成了每日连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OMO),每月月中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的管理。
  • 除了观察OMO利率(短期政策利率)和MLF利率(中期政策利率)之外,其他的一些价格指标也可以作为一个辅助参考项,比如再贷款利率、LPR利率等。

4、利率传导机制

目前,央行的实际调控框架是“市场利率围绕作为中枢的央行政策利率波动”,政策跟踪变量也从数量转为价格。

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