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解析(古诗词赏析:登飞来峰)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9 10:20:04    

世事纷扰,诗书静心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寻”为长度单位,古时八尺为寻。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塔之高,为后面的登高远望作铺垫。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朝阳映照了整个世界。此句写所见之广阔远大,也喻指黑暗退去,光明来临。此句运用典故,《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不要怕层层的浮云遮蔽住那远眺的目光,因为自己已经站在了塔的最高一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者表现手法极为相似,前者是达到了一定高度,能看破假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后者则指身在其中,人们常被假象所迷惑,难以全面、客观看待事物。二者都具有哲理,表现了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待同一件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三十岁的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诗人正值壮年,初涉宦海,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和雄心壮志。

同为登高望远之作,此诗与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比,更多了一份不畏艰难险阻而昂扬向上的奋发豪迈之情,“不畏浮云遮望眼”也成了千古励志之佳句。


说点本诗之外的话,王安石的胆识、魄力、胸襟能从此诗中看出一二,他领导十几年后的熙宁变法也就顺理成章了。王安石讲求不破不立,而以司马光为首的众多反对者,包括苏东坡,则认为祖法不可轻易打破,应循序渐进。这是各人胆识气度和立场见解不同,抛开“事后诸葛亮”的上帝视角,在当时也难说谁对谁错。

王安石和苏东坡在任地方官时,都是造福一方的好官,虽然政见不同,但没有因为其他事而打击报复和落井下石。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若为普通人,能保有善良和感恩之心;若为当政者,能存些济世和利民之意,已足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