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行为有哪些
身份行为是指那些能够引起个人或家庭身份关系变动的法律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结婚:两个成年人基于相互同意,通过法律手续建立夫妻关系。
2. 离婚:夫妻基于相互同意,通过法律手续解除婚姻关系。
3. 收养:一方(收养人)基于自愿,通过法律手续将另一方(被收养人)的子女视为自己的子女,建立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
4. 监护权变更:如监护权被撤销或转移,涉及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变动。
5. 身份关系的解除:如收养关系的解除,涉及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法律关系的终止。
身份行为的特点包括:
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必须符合法定亲属关系的要求。
形式通常为要式行为,即需要完成一定的法律手续,如登记手续。
可以是单方行为,如立遗嘱,也可以是双方行为,如结婚或收养。
身份行为在《民法典》等法律框架下形成,具有法律效力和社会效应,不仅维护个人权益,也促进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
- 尼日利亚学者:非中合作为应对关税挑战提供支撑
-
点击:0 | 2025-05-22 08:13:00
-
- 五方面发力 助力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
点击:0 | 2025-05-21 06:22:00
-
- 买房被要求在近百页合同上逐页按指印 专家:民事活动强制按指印缺乏法律依据
-
点击:0 | 2025-05-20 07:56:00
-
- 联播观察|万里同契
-
点击:0 | 2025-04-24 18:24:00
-
- 国防部:中越携手前行推动两军关系迈上新台阶
-
点击:0 | 2025-04-16 15: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