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里的“动物医院”——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⑥

学生参观救助的黑颈鹤。

向学生讲解野生动物知识。本报记者 杨红霞 张多钧 才贡加 摄
“看,两只岩羊!”
5月15日,记者还未进入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远远就看到院子里调皮的岩羊,跳来跳去。
看到我们走来,以往活跃在岩石上的动物就这么水灵灵的朝我们走来,心里不免有点害怕。
“它们不会咬人,你们不用怕。”救护繁育站兽医师马景林边跟我们解释,边和走近的岩羊互动。
“它们自小被饲养员喂大,所以和我们很亲近。”马景林告诉记者,2023年救助了4只岩羊,虽然它们现在已经成年,但因为没有野外生存经验,所以暂时不考虑放归。
在这个我国唯一设在国家公园里的救护繁育站内,吸引眼球的绝不仅仅是眼前四处漫步的岩羊。
专门搭建的动物暖房里,透过明亮的窗户,你可以看到藏狐、荒漠猫、黑颈鹤等动物。
在散养区内,马鹿、狍、藏原羚和岩羊和谐共处。今年初救助的一只雪豹也有独属于自己的“房子”。
猛禽区、食草动物区、杂食动物区……不同种类的动物在各自的区域内悠然自得,互不干扰,它们都是救护后不具备野外放归条件或正在接受放归训练的野生动物。
救护繁育站工程师马存新说,“随着野生动物数量增多,救助的动物也多了,我们根据需要不断改善这里的基础设施。目前水禽场馆正在建设中,考虑到被救助的野生动物需要野化训练,为此预留了专门的区域作为野化训练场。”
在救护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动物都会被带到这里,工作人员也会充分考虑动物的天性,现场处理无碍后,让受伤的野生动物立马回到熟悉的环境中。
马存新说动物的天性就是自由,如果将它关在一个地方,虽然也是为了救护,但有的动物会有应激反应,有的会出现自残行为,物种很多,每一种的救助方式都不一样。“现场救护后可以放归的,就让它们回归自然,实在不行的,食草动物在经过治疗后会先放到救护繁育站的外围区域,让它们自由活动,进一步观察。而猛禽类和食肉动物,肯定得放到笼舍里。”
马存新说去年救助了一只狍子,没想到在外围区域待了几天就跑了。“狍子的应激反应强烈,一般狍子现场救助成活的很少,不知道这只狍子是不是怀孕的缘故,我们做了治疗后将它放在外围区域,几天后它就离开了救护站。”
正因如此,我们在这里看到有的动物被关起来,有的则在相对自由和广阔的空间中活动。
兽医师马景林在这里工作已经3年,从宠物医院到救护繁育站,他接触的动物种类变多、数量也在增多,3年时间里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成长。
处置室是马景林的工作区域,里面各类器材齐全,“这几年大大小小的手术做了十几场了。目前可以给动物做一些外伤处理,除了较多的骨折手术外,也要去野外现场救治。”马景林说,尽管每天看着这些动物觉得非常好,但还是希望它们能够回归大自然。
由于救护繁育站位于祁连山腹地,站内环境并没有经过大的改造,相对原生的野外环境也能让被救助的动物更快适应,更利于野外训练。
2022年7月建站至今,这里共救助野生动物190只,救助的动物多了,暂时还不能野外放归的动物就在这里安家,动物医院也渐渐成为一个小型动物园,吸引很多人来到这里参观。
采访当日,来自祁连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两所小学的学生来到这里开展自然研学活动。
当那些曾经在照片里、视频中的野生动物出现在眼前,学生的热情瞬间“淹没”了临时担任讲解员的马存新。
马存新耐心地介绍着,从如何开展救助工作到讲解动物的特点、习性及生存环境,学生始终围在他身边,听得格外认真。
马存新说动物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所以尽管救护繁育站的主业是动物救护,但也很乐意在工作之余担任讲解员,向大家讲解更多关于野生动物的故事。
编辑:刘海钧;
-
- 祁连山里的“动物医院”——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⑥
-
点击:0 | 2025-05-25 08:44:00
-
- 从“心”出发 向“融”而行——记“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杏花岭区特教学校
-
点击:0 | 2025-05-25 06:47:00
-
- 鲁观察 | 持续到5月28日!山东省举办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与展示示范开放活动
-
点击:0 | 2025-05-23 16:28:00
-
- “搭平台+一站式服务+沉浸式直播带岗”多元化服务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
点击:0 | 2025-05-22 17:03:00
-
-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走进临沂实验学校北校区开展“送课上门”健康系列活动
-
点击:0 | 2025-05-20 10: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