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在偶像的市场,也有“消费降级”丨记者手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00:00:00    

2024年11月16日,Clover组合在上海演出(受访者提供/图)

相关报道详见《地下偶像:年轻人的解忧杂货店》

2018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两档练习生选秀节目再次唤醒了中国沉寂已久的选秀偶像市场。“韩国练习生选拔机制”“日本养成系偶像”等概念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当时我采写了相应的封面报道,《偶像练习生》总制片人姜滨在采访中频频表示,对于偶像市场,他还是一个新手。

当时的姜滨依然在摸索,对大多关于偶像行业的提问都显得谦逊而有所保留,但回忆自己年轻时有哪些偶像时,他马上从文质彬彬的状态跳脱出来,脱口而出:“我们那时候是魔岩三杰啊!”

正是因为几代偶像的差别,让一些不了解偶像行业的人,一提到“偶像”就有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这涉及一个“时代偶像”与“偶像(idol)”的区分,前者是通过个人的才华、魅力深刻表达出时代气候的艺术家,他们身处时代文化的前沿,有引领社会风尚的能力。而后者,也是如今人们常说的“偶像”,则是偶像市场的产业线培育的产物,为的是回应社会情感和娱乐的需求。

在一个社会经济水位发生变化、“内耗”“躺平”的线上表达越来越多的时代,偶像产业诞生的基石——社会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自2018年以来的“偶像热”至今,近两年国内许多城市诞生了“地下偶像”,还在2025年春天登上微博热搜,“不追内娱的年轻人沉迷地下偶像”,核心词即是“消费降级”和“在地消费”。

作为东亚偶像行业的重要塑造者、“养成系偶像”开创者的AKB48,在2005年就是以地下偶像的形式出道,直到真正成为大众偶像的2009年之前,都与大众媒体保持着谨慎的距离。等到2007-2008年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低迷。2008年10月发售的《大声钻石》一曲却让AKB48开始走红。

日本经济学者田中秀臣在《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中指出,年纪较轻的一代之所以会喜欢拥有“萌”以及“治愈”系这两项特征的偶像,正是因为日本的经济长期停滞,他们才会把在社会中遭逢的经济挫折,以及因而形成的保守心态,反映到偏重私人利益的消费上。

田中秀臣在书中进一步介绍了“通缩文化”现象: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经济停滞,同样会体现在年轻人的文化消费活动上。通货紧缩导致人们的实际所得逐渐减少,一旦这现象持续20年,人们难免会认为“钱包今后也会一直缩水下去”,进而形成一种经济学上名为“通缩预期”的固定心理。随之而来的是,繁荣时期那些购买汽车、家电产品等高额消费品的行为开始减少,花小钱甚至不花钱的“心智消费”开始蒸蒸日上。

中国的地下偶像市场的火热,正是发生在新冠疫情之后。国内目前有据可查的第一个男子地偶团队“搬砖汪汪队”在疫情前成立,市场没有什么水花。而疫情之后,人们需要面对面的情感连接,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这些社会需求在真金白银中创造了新的偶像市场。

关于地下偶像的这篇报道在线上刊发之后,留言区有许多读者评论并互动,读者们的不同态度也正是社会对地下偶像的不同态度的注脚。许多评论对我都很有启发,有一条评论或许正是对这些报道的注释,“情感付费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证明和产物之一。”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欧阳诗蕾

责编 李屾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