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窑岭陶工击杀日本兵轶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09:33:00    

杨小凤

1943年,日军在岳阳县柏祥镇黄伏太驻扎了一个加强班,并在禾镰岭山头上构筑碉堡、设置岗哨,严密监视岳阳通往长沙的交通要道。这伙盘踞于此的日军时常到周边山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对其恨之入骨。

黄伏太北约两公里处,有个世代以烧制陶器和种田为生的刘姓屋场,名叫窑岭。1944年9月的一天,窑岭年轻陶工刘昔成、刘树源、刘力农聚在一起饮酒。刘昔成曾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兵,孔武有力,胆识过人。酒意上涌,他拍案而起,愤然道:“这些鬼子太可恨了,我迟早要杀杀他们的威风!”当时,刘树源和刘力农对视一眼,只当是醉话,并未当真。

几天后,三人照例到屋场后山的范塘料理稻田,弓身在梯田里除草。此地地势形同簸箕:东南北三面山岭环抱,草木葱茏;半山腰一口山塘(即范塘)如嵌箕中,蓄水灌溉;西向豁口处顺势铺展着一坡梯田。一条约两米宽的小路自西向东蜿蜒穿田而过,连通山外,是村民往来的必经之道。

正劳作间,忽见同村人惊慌地奔来报信:“日本兵巡逻队来了!”三人闻讯,当即就近钻入西面田坎下的茂密草丛隐蔽起来。

片刻,六七个扛枪的日本兵从西面豁口外沿山路走下,进入梯田垅。其中一个士兵突然离队,蹲到路旁的草丛中解手。这人似乎闹肚子,蹲了好一会儿才起身,重新走上田埂小路。

此时,伏在田埂路坎下的刘昔成抬眼望去,前面的巡逻队早已走得不见踪影,而眼前这个落单的鬼子正渐渐走近。一个念头瞬间在他心中燃起——机会来了!

那鬼子刚走过刘昔成的藏身之处,刘昔成便如猎豹般悄无声息地从路坎下翻身上岸,猛地从背后扑向敌人。鬼子虽身背长枪、腰挎刺刀,但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让他根本来不及反应。两人瞬间扭打在一起,翻滚在地。那鬼子中等身材,体格结实,力气不小;刘昔成同样身材魁梧,且练过功夫。两人一时难分高下,搏斗激烈,双方都气喘吁吁,想置对方于死地。

眼看刘昔成与鬼子僵持不下,原本伏在草丛中发抖的刘树源和刘力农,一咬牙也冲了上来。刘树源眼疾手快,抄起田埂边一块拳头大的石头,对准鬼子太阳穴猛砸数下!颅骨碎裂声中,鬼子箍住刘昔成的手臂骤然脱力,当场毙命。

三人不敢耽搁。刘力农立刻窜上高坡望风,刘昔成与刘树源则利落地解下鬼子皮质腰带,将其手脚反绑捆死,又搬来几块巨石缚在尸身上,合力将尸体推滚入范塘深水区。回头瞥见小路上溅落的血点,他们急忙挖起湿泥反复涂抹,最后用脚将田埂散落的稻草踢扫覆盖泥痕。待田垄恢复平静,三人方沿山坳暗影悄声遁去。

据点的鬼子巡逻队归队后,发现那名士兵失踪,曾数次返回原路搜寻,但最终一无所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窑岭人响应国家号召兴修水利,在范塘清淤拓容时,意外从塘底淤泥中挖出一具日军尸骨,其步枪早已锈蚀不堪,仅刺刀尚存。按当时政策,日军遗骸就地掩埋处理,而塘中发现的刺刀则作为历史证物,曾长期保存在我同学之兄刘光务家中。可惜这柄承载着血火记忆的刺刀在八十年代遗失了,此是后话。

范塘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并非宏大叙事中的著名战役,却如暗夜中的一簇星火,烛照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脊梁。三个普通的陶工,在仇恨的驱使和勇气的支撑下,以智慧与血肉之躯完成了对侵略者的致命一击。

这具沉入塘底的鬼子尸体,无声地宣告着:再凶残的占领者,也休想征服这片土地上愤怒的人民!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告诉世界:家园不容践踏,血债终须血偿。这种深植于民间的自发反抗怒火,注定成为侵略者的灭顶之灾,将其吞没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历史的淤泥或许能暂时掩盖搏斗的痕迹,但窑岭的怒火与“刘昔成”们的胆魄,将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

(作者系岳阳县特教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