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县是哪个省哪个地区(邯郸曲周县历史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8 10:47:03    

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海河平原的黑龙港流域。东接邱县,南邻广平、肥乡,西连永年、鸡泽,北依邢台市平乡。河北邯郸这个叫曲周县的地方,那可是有着超级悠久的历史呢!



先说说先秦时候吧,春秋那会儿,这里是晋曲梁地,地位可不一般。到了战国,它归赵国管,跟着赵国一起经历风云变幻。秦朝实行郡县制,曲周就成了邯郸郡的一部分。


西汉的时候,厉害了!汉高祖六年,功臣郦商被封为曲周侯,那场面,老霸气了。后来景帝中元二年,这里又从侯国变成了乡。汉武帝建元四年,正式设置曲周县,治所在今古城营(现在属邱县),归广平国管。新莽时期还改名叫直周。东汉又变回曲周,还和另一个县一起归钜鹿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时,曲周和斥章县一会儿属魏郡,一会儿属广平郡。西晋的时候,曲周县被并入斥章县,斥章县还是属广平郡。北魏的时候,这里的行政区划变来变去,一会儿省入这个县,一会儿又析置那个县,可热闹了。北齐的时候,曲安县被废,天保七年,斥章县又被并入平恩县。


隋唐至明清时期,隋开皇六年,平恩县分出曲周和洺水县,都属洺州。唐代,曲周县也是几起几落,一会儿省入洺水县,一会儿又复置。五代时期,还是老样子。宋代,曲周县一会儿并入鸡泽县,一会儿又复置,还降为镇又升为县。元代,曲周县属中书省广平路。明代属广平府,还在成化四年筑起了曲周城。清代,还是直隶省广平府的地盘。


近现代时期,民国的时候,曲周县的归属也是变来变去,一会儿属冀南观察使,一会儿属大名道,一会儿直属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了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划更是因为战争频繁变动。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经过一番折腾,恢复了曲周县名。新中国成立后,曲周县就一直跟着河北省邯郸专员公署走,后来也有过一些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10月15日,曲周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员公署。之后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如1958年8月15日,邱县和鸡泽并入曲周县;1962年2月,曲周、邱县、鸡泽三县分开,各恢复原县建制等。


曲周县在历史的长河里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但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底蕴。这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文化、巨桥文化、相公文化等超有特色的文化,还出过宋代忠烈李若水、明代四大尚书、国画大师彭八百等历史名人。现在呢,曲周县是中国天然色素产业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厉害得很。


如今的曲周,那更是充满活力与魅力。

走在曲周的大街小巷,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跳动。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设施交相辉映,诉说着过去与现在的故事。那传承千年的龙灯文化,每逢佳节便舞动起来,绚丽的色彩、灵动的身姿,如同曲周历史的鲜活写照。巨桥文化承载着古老的智慧,让人不禁遥想当年的辉煌。相公文化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寻那段神秘的过往。

这里的人们,传承着先辈的勇敢与坚毅。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曲周人民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创新的精神,将天然色素产业做得风生水起。那一片片色彩斑斓的天然色素种植基地,如同大地的调色盘,为世界增添着绚丽的色彩。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里,先进的设备、精湛的工艺,让曲周的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更是汇聚了无数的智慧与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曲周的学校里,孩子们认真学习着历史文化,传承着先辈的精神。他们立志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老人们坐在街边,讲述着曲周的古老故事,让后人更加珍惜这片土地的历史与荣耀。

未来的曲周,必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无论是古老的文化传承,还是现代的产业发展,曲周都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附:曲周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1. 曲周龙灯


:曲周龙灯,那可是曲周县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起源于宋代的曲周龙灯,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它的造型独特非凡,龙身蜿蜒,气势磅礴,仿佛随时都能腾空而起,冲入云霄。当龙灯舞动起来时,那场面真是威武壮观、气势如虹。二十多种舞龙招式,各有千秋,钻龙时灵动敏捷,如游龙穿梭;滚龙时雄浑有力,似海浪翻涌;盘龙时沉稳大气,若山岳盘踞。

曲周龙灯的制作工艺也极为精湛。从选材到扎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龙身的布料色彩鲜艳,绘制着精美的图案,在灯光的映照下更加绚丽夺目。龙头更是栩栩如生,双目炯炯有神,龙嘴大张,露出锋利的牙齿,仿佛在向世界展示它的威严。

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曲周龙灯总是最耀眼的存在。欢快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高举龙灯,尽情地舞动着。他们步伐矫健,动作整齐划一,将龙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们围在四周,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曲周也因这独具魅力的龙灯而素有“龙乡”之称。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更是曲周人民的精神象征。它代表着团结、勇敢和拼搏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曲周人奋发向前。在新时代,曲周龙灯不断创新发展,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让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着曲周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曲周柳子腔

:曲周柳子腔,作为曲周县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它已有百余年历史。那婉转悠扬的唱腔,仿佛能穿透岁月的迷雾,将人们带回到过去的时光。演唱时,乐器伴奏之声恰似雨后青蛙的叫声,“蛤蟆嗡”的俗称也由此而来。这独特的音韵,在邯郸周边、豫北、鲁西、晋东南一带享有盛名,成为当地百姓心中一抹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曲周柳子腔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讲述历史故事的宏大篇章,也有描绘民间生活的细腻情节。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一颦一笑、一唱一和,都饱含着对这一古老剧种的热爱与执着。

在舞台上,色彩斑斓的戏服、精致的妆容,与优美的唱腔相得益彰。那华丽的服饰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而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则让这些故事在现代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尽管时代在变迁,但曲周柳子腔依然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老一辈艺术家们悉心传授,年轻一代也积极学习,努力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承载着曲周人民的情感与记忆。

3. 曲周花车

:曲周花车,宛如一朵绽放在历史长河中的绚丽之花。

原名“拉花车”的它,始于明朝,历经清朝的盛行,在民国初期更是一度达到鼎盛。安寨镇安寨、南马店等村,成为了曲周花车的主要传承之地。

曲周花车的造型精美绝伦,车身装饰着五彩斑斓的花朵、彩带和各种精美的图案,仿佛是一件移动的艺术品。在重大节日和庆典中,花车缓缓驶过街道,如同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在人们眼前展开。

那欢快的汉族民间舞蹈,伴随着花车的行进,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彩带或花朵,随着节奏翩翩起舞。他们的动作轻盈优美,笑容灿烂如阳光,为整个场面增添了无尽的欢乐氛围。

曲周花车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承载着曲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和岁月流转。

在现代社会,曲周花车依然保持着它的独特魅力。人们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创新,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它成为了曲周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感受那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4.增福庙

:曲周增福庙是一座结合道教的神灵信仰、民间民俗信仰及官方祭祀场所的综合场所。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增福庙奉祀的主神是增福财神李诡祖。李诡祖本是北朝文帝时曲周县知事,他清廉爱民,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去世后百姓立祠祭祀,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被神格化。后唐明宗时李诡祖被加封为神君增福相公,元朝皇帝加封其为福善平施公。

增福庙最早创建于北魏时期,即李诡祖仙逝之后,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可谓天下第一增福庙。

元朝人胡仲昇在《福善平施公碑记》中写道“(李诡祖)既昇之后,遂立庙宇而敬致祭祀享”;明朝曲周人万历时期曾任兵部尚书的王一鹗在《重修增福庙记》中写道“(李诡祖)既逝之后,民做庙祀之”;清末光绪年间曾任曲周县知事的王希贤在《重修增福庙碑记》中提到“县治东有古祠”“(李诡祖)殁后,遂立庙焉”等,这些都证明了增福庙的历史悠久。

庙制为享殿五楹,左右翼以廊各五楹,前有崇门,中有乐楼,后有燕宫。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建筑曾出现损毁。

乙未年末,乡民宋渊等请于祝侯斗南,倡议捐资,聚材鸠工,对庙宇进行了整修,正梁宇,新覆构,耀金碧,藻檐朱栋,饰牖画垣,并且增建了穿廊及广生殿。

现在的增福庙原址相传就是李诡祖当年抓狐妖之地,增福财神神像座位下面有一眼井,就是抓拿妖狐、拯救百姓的地方。

增福庙是曲周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信仰,对于研究当地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四是这里的庙会,庙会时香火鼎盛。

不过,建国后因五县合并等政治原因,增福庙曾为县公安局所占用。尽管如此,它依然是曲周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5.曲周古城


:曲周古城是一座汉代古城。以下是它的一些具体信息:

曲周古城位于曲周县单堠村西南。该城址呈正方形,边长500米,城墙宽20米,高10米,城内面积25万平方米。

城内中偏东处有一处圆形夯土台基,直径30米,高2米,俗称为东台。

曲周古城历史悠久,对于研究汉代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如今,它也是曲周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

6.宋代忠烈李若水:李若水(1093 年 - 1127 年),原名若冰,字清卿,洺州曲周县(今河北省曲周县水德堡村)人。他是宋代的忠烈之士,以下是其相关介绍:

李若水早年在太学读书,进士及第后,历任元城(今大名)尉、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县)司录、济南教授等职。当时徽宗昏庸无能,朝政由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把持,对北方日渐强大的金国采取妥协投降战略,“主和”派占据上风。李若水对此极为愤慨,多次上书皇帝,深中时病,条陈兴国治邦良策。

靖康元年(1126 年),他被推选为谈判使者出使金国。第一次出使,他就明白金国的宰相粘罕对和谈的方案全都拒绝,执意要南攻。第二次出使途中,随行官员们因惧怕金兵来袭想从小路逃走,李若水坚决反对,并下令将商议逃跑的人处死,稳定了人心。

靖康二年,金兵大举南侵,徽、钦二帝被俘。金人背约,逼钦宗易服。李若水

怒斥金军主帅完颜宗翰,毫不屈服。他先是被毒打至昏死,后以绝食抗争。粘罕想招降他,许以高官厚禄,被他严词拒绝。最后,李若水被金人割舌、挖目、断手,凌迟处死,年仅 35 岁。

李若水的忠义之举受到敌我双方的高度评价。金人感叹辽国被灭时还有数十人殉节,而宋朝灭亡时死节者仅李若水一人。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诏称赞“若水忠义之节,无比伦,达于朕闻,为之涕泣”,追赠他为观文殿学士,谥号“忠愍”,他也因此有“南朝一人”的美称。

他的事迹被记载于《宋史》等多种史书籍中,小说《说岳全传》也有一节对他壮烈殉国的事迹有所描绘。他的诗歌《捕盗偶成》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宋江的记载。

李若水以其忠义、刚烈的品质成为宋代的忠烈典范,其精神为后世所敬仰和传颂。

7.聚英叉会

:聚英叉会作为曲周县的传统武术表演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英叉会的武术套路独特,招式刚猛有力。其叉法变化多端,时而如蛟龙出海,气势磅礴;时而如灵蛇舞动,灵活敏捷。在表演中,武者们手持钢叉,动作整齐划一,展现出强大的气势和精湛的技艺。

聚英叉会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的传承,更是曲周人民勇敢、坚韧精神的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在保卫家乡、抵御外敌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如今,聚英叉会虽然不再用于实战,但它依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在曲周县传承着。老一辈的武术家们悉心传授技艺,年轻一代也积极参与学习,努力让这一古老的武术表演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它成为了曲周县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向世人展示着曲周人民的豪迈气概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在各种文化活动和庆典中,聚英叉会的精彩表演总能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武术的魅力和曲周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