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拉片出圈:火的是情怀,烧的是钱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10:52:00    

作者| 消费纪 梦梦

之前我认为6-7块钱一张拍立得相纸已经不便宜了,直到前几天我刷到小红书看到了400块一张的“撕拉片”——就是一张普通的富士FP-100C相纸,只不过停产了,所以价格疯涨。

我带着困惑搜了搜有关“撕拉片”的信息,发现以前这些放二手市场“没人要”的机器,现在成色好的能卖四五千,能拍摄撕拉片的宝丽来Bigshot相机价格从3000元涨到了7000元,就连在照相馆的单次拍摄体验都要400块......

评论区有人问:“这玩意儿为啥这么贵?”

有条回复是:“你不懂,这是情怀。”

情怀?400块一张的情怀?

在这个手机拍照比眨眼还快的时代,“撕拉片”这种老古董以一种近乎荒诞的姿态重新闯入大众视野。

不是因为它有多好用,恰恰相反——因为它太难用了。

你得把相纸塞进特定的相机,拍完还得手动拉出来,相机内部会碾破药水包,让显影药水与光线、温度共同作用,等上几分钟才能看到效果,最后还得小心翼翼地揭开底片。更绝的是,这些相纸大部分都已经过期了,拍出来的照片可能发黄、褪色、漏液、缺角,甚至完全显影失败。

但就是这样一种“大概率翻车”的摄影方式,现在一张相纸能卖到400块左右,比一顿火锅还贵。不过你以为这样就得到一张自带复古滤镜的人生照片了吗?

现实往往很骨感——由于工艺复杂且销量欠佳,宝丽来2008年、富士2016年相继停产,市面上的大多数相纸都过期了,甚至这玩意还会根据气温、湿度显影有不同的效果。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有很大概率得到一张“成像不稳定、显影失败”的翻车照。

就是这样一个反效率的消费现象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悖论: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数字时代,人们反而开始迷恋起了“等待”的过程。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一次对赌——你可能得到一张惊艳的作品,也可能收获一张价值不菲的废片。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成为了最大的吸引力。

这种现象甚至催生出了一套独特的消费“美学”,显影失败本应该是致命缺陷,却被包装成“命运感”的象征。而泛黄、颗粒感能轻松营造出复古感——无论你长得多勉强,都会用自带的柔粉滤镜帮你“还原美貌”。甚至一些工作室价目表明确标注:“可能出现缺角、漏光、颜色偏差,不影响整体观感的瑕疵无法重拍”。

即便如此,年轻人的热情依旧高涨,这一点从二手市场就能窥见一角。富士FP-100C停产多年,存货价格像坐了火箭,根据生产日期、批次差异,闲鱼上一盒未拆封的富士FP-100C普遍标价在1500-4000元之间(停产前70元),折合单张最低150元,至少是相纸停产前售价的20倍,比茅台还贵。

除相纸外,撕拉片专用的相机价格也翻了好几倍,部分二手相机被炒至万元,就连配套的闪光灯都成了绝版货——在闲鱼上,有用户挂出能拍撕拉片的宝丽来Bigshot相机专用闪泡magicube 四面佛闪光灯,12盒捆绑售价高达3300元。

说来奇怪,从价格和性价比来看,撕拉片好像已经超越了摄影工具的范畴,更像是一个被高度符号化的消费标签。这“又难用又贵还容易翻车”的撕拉片,究竟凭啥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掏腰包?

“张凌赫在撕拉片这个赛道上强得可怕,权威俩字就像刻在了宙草脸上。”这是我在网上扒到的一条评论,确实,张凌赫、鞠婧祎的撕拉片是我在小红书刷到最多夸赞的,拍的不是撕拉片,是让路人都斯哈的片。

顺着这思路一看,明星效应就是撕拉片破圈的“流量密码”。当张凌赫李昀锐的撕拉片被形容成“浓颜淡颜的极致拉扯”,当内娱最权威的女明星撕拉片拼起来九宫格都不够用,这股子风潮在社交平台开始形成裂变式传播。

在小红书和抖音上,有关#撕拉片#的话题浏览量总和已经超过20亿,还衍生出#撕拉片仿拍#、#撕拉片姿势##撕拉片滤镜#等子话题。分享撕拉片拍摄过程和成像结果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现象。“这么贵的相纸,拍完不发等于白拍”——果然,社交媒体的需求才是最好的涨价理由。

撕拉片的爆红显然是明星效应与稀缺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对“稀缺”的迷恋是刻在基因里的,现在商家们宣传撕拉片的统一口号是“拍一张少一张”,恨不得把“停产”“绝版”的标签焊在相纸包装上,因此,当一样东西被贴上“绝版”标签,它的实际用途已经不重要了。

(当然了,在绝大部分人沉浸于“世界上又少了1张撕拉片”的狂欢中,也有网友提出质疑:“不是说早就停产了,怎么这么多了还没撕完?”)

这种矛盾恰恰揭示了当代消费主义最精妙的一面——“稀缺”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可复制的商品。商家一边高喊“绝版”,一边精准控制着市场投放量,让撕拉片始终处于“濒危却未灭绝”的微妙状态。

就像限量款球鞋永远在补货,奢侈品永远在涨价,而年轻人,则在这场游戏中扮演着既清醒又沉迷的角色——他们当然知道规则,却依然甘愿为仪式感买单。

但当我们抛开营销滤镜,撕拉片的真正意义或许并不在于它的稀缺性,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数字时代的方式——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在算法推荐、AI生成、虚拟社交主导的今天,撕拉片的实体性、不可逆性、不可复制、甚至它的“不完美”,都成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浪漫”。

然而,这种“反叛”是否真的打破了数字时代的桎梏?还是说,它只是另一种被资本收编的“小众潮流”?当撕拉片从艺术创作工具变成社交货币,当“绝版焦虑”取代了真正的创作热情,我们是否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重复着消费主义的游戏?

撕拉片的火爆能持续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年轻人对仪式感的执着能持续多久”一样耐人寻味。我问了身边几个朋友,得到的答案呈现出有趣的两极分化。

乐观点的小鱼说这是长期趋势,“黑胶唱片死了十几年年,现在不也复兴了?只要有人愿意为体验买单,撕拉片就不会消失。”她特别提到,现在撕拉片玩家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普通用户玩社交传播,硬核玩家在研究显影技术,收藏家在囤相纸,这种生态反而比单一市场更健康。”

现实派小清则说:“泡沫迟早破。因为现在高价买相纸的人,90%根本不懂摄影。等他们发现这玩意儿既不能升值,拍出来还不如手机好看,热情马上就退烧。”

事实上,撕拉片的未来走向其实受多重因素牵制。首先,稀缺营销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当每个商家都在喊“最后一批”,当“绝版”标签一直被当做噱头,消费者迟早会产生抗体。就像游戏皮肤限定款频繁搞返厂,最终让“限定”变得“烂大街”。

更关键的是,年轻消费者正在经历“祛魅”过程。社交平台上开始流行这样的自嘲:“撕拉片不一定是拍一张少一张,但我的存款绝对是拍一次少一点”。这种觉醒意识正在瓦解产品的溢价基础。

有趣的是,“技术流”玩家已经开始用数字手段破解这场“实体崇拜”。小红书上有着不少这样的攻略:“用dazz的CCD滤镜,打开后置摄像头,打开闪光灯,曝光拉到2,色温4500-5000之间,调整好角度就可以,拍出来的效果堪比千元撕拉片”。更精明的用户发现,直接把电子版拿到海底捞免费打印,就能获得零成本“平替款”,这种操作正在小范围形成风潮。

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令人玩味的事实:当撕拉片的稀缺性被证伪,当数字技术不断消弭实体与虚拟的边界,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本质问题——在这个AI都能完美复刻胶片质感的时代,我们究竟在为怎样的“真实”买单?

这种矛盾在当代消费文化中愈发明显:我们渴望“无法重来”的仪式感,却又习惯性地将其商品化,一边标榜“慢生活”的格调,却迫不及待地将其转化为社交资本。

但或许,撕拉片的价值正在经历一场必要的祛魅过程。当价格泡沫被戳破,剩下的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撕拉片的未来,不在于它能否维持高价神话,而在于它能否完成从“网红单品”到“文化符号”的蜕变。如果撕拉片只剩炒价,它必死;但如果能守住“实体记忆”的情感价值,或许能活成下一个黑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