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 大爱相“髓” 为生命“续航”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10:01:00    

第200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文/摄 本报记者 周姿杉

近日,我省3名青年先后完成了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用滚烫的热血为素未谋面的患者“续航”,谱写了一曲曲大爱相“髓”的生命赞歌。

为白血病患儿接续生命

“是您的勇气和力量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是您的坚持与奉献给了我们这个家庭新的希望……”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让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强(化名)露出欣慰的笑容。经过4个多小时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的王强表示:“希望患病的孩子能快些好起来,再次走进学校,享受精彩的少年时光。”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王强早在2022年就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今年初,他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有一位白血病患儿与他配型相合时,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在《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同意书》中签下名字。

“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特别能体会孩子生病时家长的担心与忧虑。”王强说,“作为父亲,我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健康成长;作为警察,我希望自己的善举能影响身边人,让人人都参与到做好事的行动中来。人民警察为人民,这是我无悔的选择。”

为陌生家庭点亮希望

“对于有需要的人来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次生命的重生,能为一个家庭带去生的希望。”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徐琦(化名)说。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血液肿瘤医院移植病房,随着采集过程推进,徐琦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流入收集袋,旋转的仪器仿佛转出了生命的曙光。徐琦难掩激动:“我希望用亲身经历让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情更有意义。”

徐琦向记者感慨,血液病治疗难度大,血缘关系间造血干细胞的适配概率仅有数万分之一,患者往往难以迅速等到适配的造血干细胞。而此位患者能在患病后短时间内遇到合适配型,实属幸运。“能用微薄之力换来一个家庭的希望,我同样觉得自己很幸运。”徐琦说。

在采集过程中,徐琦眼含热泪分享了患者家属的感谢信。信中写道:“作为父母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长,不能给他完整的爱,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而您带给了我们希望,还有全新的生命,对未来的向往以及这个世界的温暖。”徐琦表示,希望他奉献的这份爱心,能为他人人生创造转机,也呼吁更多人参与到这份公益事业中,让爱心不断延续。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医生介绍,恶性血液病、急性白血病、非恶性血液病以及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若想治愈疾病,往往需要进行骨髓或外周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部分患者缺乏合适的亲缘供者,此时中华骨髓库的无关供者(非亲缘供者)就至关重要。而干细胞具有再生能力,供者采集部分干细胞后,血象、骨髓象会逐渐恢复正常,对供者本人健康并无影响。

龙江爱心 “髓”缘传递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近4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后,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阳(化名)激动地表示:“衷心祝愿患者早日康复,拥抱新的生活。”

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张诗宜介绍,自2004年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黑龙江省管理中心成立,到第200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每一例捐献都凝聚着爱心人士的无私奉献。中华骨髓库黑龙江分库作为省红十字会的备灾捐献中心,承担着造血干细胞捐献“桥梁纽带”的关键职责。一旦有患者在骨髓库提交检索需求,分库便会积极联系库内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全力促成生命救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加入这场爱心接力,目前黑龙江省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已超11万人,这份不断壮大的充满希望的力量,将持续为需要帮助的患者送去温暖与生机。

一袋袋带着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不仅寄托着生理意义的“生命续航”,更凝聚着一个群体对“陌生人生命”的郑重承诺,这是龙江大地最温暖的生命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