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开机,托举三千学子梦,六旬会长打造公益“老字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4:27:00    

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广东省共有6人(组)光荣上榜,其中梅州兴宁市叶塘镇麻岭村村民刘选仁入选助人为乐好人名单。

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梅州兴宁市叶塘镇麻岭村村民刘选仁入选助人为乐好人名单。

从个人捐款到组建团队照亮3000多名学子的求学路,这位年近七旬的公益人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刘选仁,听他讲述那段一生坚守的公益之旅。

24小时开机的六旬会长:以善小之力,托起三千学子梦

年轻时,刘选仁外出创业打拼,虽然那时候他对公益、志愿服务的概念还很单薄,但是个热心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总愿意尽力帮上一把。刘选仁回忆,当时他在外地做生意,结识了一群有爱心的老板,大家总是听到哪里有困难就帮到哪里,受到他们的影响,刘守仁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

刘选仁参加慈善活动。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选仁在出差途中路过了一间山区学校,看到孩子们仍在土砖瓦房中读书学习,刘选仁深受触动:“孩子们在简陋环境读书学习画面深深触动了我,只觉得既然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帮的就应该帮一下。”看到家乡许多家庭因残、因病、因灾致贫,孩子们连读书费用都难以负担时,内心被深深触动,踏上了公益之路。

为了组织带动起更多公益力量,刘选仁决心要成立一个社会组织,将爱心的力量扩大,2013年,刘选仁发起成立兴宁市善小助学协会。“善小”寓意“莫以善小而不为”,希望号召更多人加入公益力量。

12年来他携手各界爱心人士,帮扶超3000名学子,对160名大学生进行连续4年资助,助力26位重病学子就医,紧急救助4户受灾家庭,为9名住危房的特困学子建起7栋新房、修缮2栋危房,累计扶持资金近2500万元。

此外,他牵头成立“让爱回家应急寻人服务队”,在善小助学协会微信公众号,能方便找到24小时服务电话,只要市民有需要,他们便无偿协助找回走失的老人孩子。刘选仁将自己手机与服务电话捆绑,无论何时何地,接到求助电话便随呼而应、随唤而行,与队友一起为市民提供帮助。至今,已成功寻回1806名走失人员。

刘选仁的朋友圈时常发布寻人消息。

如今,年近七旬的刘选仁依然奔赴在公益事业的一线:足迹遍布兴宁、梅州乃至周边省市的偏远山区,手机24小时开机,走访受助学生家庭,四处奔走宣传公益理念,用真诚与热情打动一批批爱心人士。

从“受助者”到“种善者”一场跑了18年的爱心马拉松

回忆起自己曾帮助过的学生,刘选仁满是骄傲,“我曾资助过一位考上北京邮电大学的女孩,当时看着她的录取通知书,我便流下泪来,当即决定资助。她和我说:‘伯伯,等我毕业,我一定会回报社会。’”女孩毕业后,从自己第一份工资中拿出了一份善款,加入了善小,反哺社会。

刘选仁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

在刘选仁的影响下,许多受助学生毕业后,也主动加入善小协会成为志愿者,将爱心传递下去。

协会发展到今天,团队人员从10多人壮大到了1600多名会员。

在善小的团队中,志愿者的年纪从二十岁至六十岁都有,跨度超40岁,来自各行各业。

刘选仁告诉记者,他希望将善小打造成公益团队中的“百年老字号”,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发展,感染更多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公益、志愿服务,成为能够相遇全国的公益品牌,“用人的故事感动人,团队力量大了,才能帮助更多人。”

患癌仍心系学子,“透明公益”获千人追随

为助力困难学子设立应急助学金、为部分中小学校捐赠图书、电脑、桌椅、为自然村捐赠路灯、设立善小办事处、求助热线……善小的志愿服务覆盖兴宁市各地。

随着协会不断发展,善小对自愿加入的会员,按《章程》每年收取一次会费,便足以承担当年日常开支与正常运营业务。因此刘选仁承诺,公益项目均不收管理费用,捐款全部用于公益。同时确保每笔捐款收支情况均第一时间公示,让社会各界能清晰看到每一笔捐款的接收与使用情况,维护公益事业的公信力,让群众放心捐款。

刘选仁带领志愿者下乡家访。

2023年,刘选仁被确诊患有结肠癌,进手术室前,他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些急需帮助的孩子们:“我要是真走了,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群孩子。”

幸运的是,手术成功,刘选仁的身体日渐康复,不出一个月,他便马上投入公益事业的工作中。

在刘选仁的心中,始终坚守着三点初心:以德立身,用高尚品格感召人心;以慈悲聚暖,用深切情怀凝聚团队;以用心经营,推动公益事业不断向前。他深信,自己的团队虽小,却能如星火燎原,带动更广大的群体,在社会中传递互助、向善、向上的力量,终将温暖整个时代。

在采访的最后,刘选仁感慨道:“如今,我已经68岁了,能够帮助别人,看到被帮助的人有成就,家庭得到了改善,这就是我的快乐,也是我的动力,可能这就是‘助人为乐’的含义。”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诚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