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2035年建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12:03:00    

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内,全球首次同时展出的月球正面、背面样品前围满了观众。展品包含月壤岩屑、粉末,通过展厅里的显微镜,观众能更清晰地观察月壤的质地。

从嫦娥一号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篇章,到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在月面烙下中国印记,从突破月背中继通信技术架设地月“鹊桥”,到嫦娥六号月背“挖土”凯旋……拨开时间的脉络,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际月球科研站不是某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全人类探索深空的“大舞台”。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是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任务规划则将由各国根据自身航天技术水平与参与意愿,共同商议任务安排与分工。”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月球科研站的建立,中国正以坚实的步伐,书写着深空探索的新篇章。

“绕”“落”“回”全面实现 中国探月计划开“勘”

2004 年启动以来,中国探月工程已历时 20 多年。如今,探月工程迎来第四阶段,“勘”成为关键词。

“中国已成功实施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任务,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目前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推动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建设(简称“鹊桥星座系统”),规划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等。”

吴伟仁表示,中国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这是探月工程四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嫦娥七号任务将实现针对月球南极的“绕”“落”“巡”“飞跃”综合探测,主要对月球南极地区的环境和资源进行详细探测。2024年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将为嫦娥七号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月球资源开发,是中国探月计划的重要目标。吴伟仁透露,嫦娥八号任务将开展月面原位资源开发利用、月基陆生生态系统构建等试验验证,计划2029年前后采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

“目前,中国已启动鹊桥星座系统论证。未来,‘鹊桥’架起的不仅仅是地月之间的通信,更是远及火星、金星乃至太阳系其他区域的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在深空通信方面,吴伟仁表示,鹊桥星座系统将由环月轨道器、地月平动点航天器、行星际中转站、行星轨道器等构成,是一体化行星际通信导航融合系统,可开展通信、导航定位授时、科学探测等任务。

为何要建国际月球科研站?有何最新进展?

吴伟仁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用这句话概括了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的核心定位。这一由中国倡议发起、多国共建的综合性科学设施,正从概念规划加速迈向实质建设阶段。

“关于月球科研站,有很多人关心它是什么。”吴伟仁告诉记者,简而言之,月球科研站是由中国倡导并联合多个国际伙伴发起的,在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建立的长期科研和技术实验平台或基础设施。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干什么的?“目前,根据中国科技界和一些合作国家的讨论,我们共同确定了五大科学目标。”吴伟仁解释道,这五大科学目标包括对天文以及月球地质环境的研究,还有在月球上的资源开发等。“如果能够把这五大科学目标,包括日地空间环境里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人类将是非常宝贵的科学成果,而且对我们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球,都会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据悉,国际月球科研站确立的五大科学与应用目标,为月球地质、月基天文、日地环境、基础科学、资源利用,将破解月球起源与演化问题,研究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代演化问题,探寻类地球生存环境的本质,开展月球生态实验、基础科学实验等,进行月球能源、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将这五大目标归纳为几个关键点。首要任务是实现地月往返,这是建立月球科研站的前提。其次,要在月球上解决能源问题,月球的环境条件极其恶劣,包括极端的日夜温差,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提供能源供给,是一个重要挑战。”吴伟仁解释道,为实现这些目标,还需完成五大技术任务,如实现地月往返运输、建立稳定能源供给系统、构建月面通信网络、资源原位开发与使用等。

“目前的规划是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到2035年建成科研站的基本型,第二阶段到2045年,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拓展型、可持续运作的科研平台。”吴伟仁说。

目前,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的任务正朝着月球科研站建设目标稳步推进,前者聚焦资源勘查,后者则将进行关键技术验证。吴伟仁强调,这些任务是月球科研站实现“从无到有”的关键一环。

共享科学成果 国际合作全面展开

封面新闻记者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活动期间注意到,中国组织召开了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发者会议。来自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50多个国际科研机构的代表齐聚上海,共商科研站的建设蓝图。

“此次会议有三个主要目标:一是通报月球科研站最新进展;二是统一五大科学目标的理解;三是讨论后续合作的实施路径。”吴伟仁告诉记者,方案已历经两年多论证,现已接近实质性实施阶段。

“我们尊重各国的技术能力与发展意愿,未来将根据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合理分工,推进国际合作。”吴伟仁指出,这一模式不仅有利于整合全球科研资源,更将在人类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外空领域树立新范式。

随着嫦娥七号、八号任务有序推进,以及国际合作机制日益成熟,吴伟仁对于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共同开展工程联合研制、工程和科学搭载、地面设施建设、国际规则制定和人才教育培训等共建活动,也将共享地面试验设施,共同开展科学与应用研究,共享科学成果。”(来源:封面新闻)